●省博物馆副馆长用“惊吓”来形容自己参观浙江省民间收藏展时的感受——没有想到民间藏品这么多,质量这么高! ●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国参加拍卖,看中的是国内交易市场,但这些文物仍有可能再次“嫁”出国门。 ●不可否认,立法方面的巨大进步为我国民间资本介入文物回流潮提供了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从流失在海外140余年的圆明园铜猴首、虎首和牛首回归,到《研山铭》、《出师颂》等国宝级书画遗珍被拍回,一股“海外文物回流潮”正在兴起。 在这股文物回流的热潮中,活跃在拍卖市场的民间买家,特别是一些资金雄厚的浙江商人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在文物回流消息不断传来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这股“海外文物回流潮”究竟能让多少文物回家?民间资本在其中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股文物回流潮的原动力又在哪里? 国力昌盛 海外文物大规模回流 浙江慈溪的徐龙食品集团2004年到国外3次出手购回3000多万元回流文物;北京一位民营企业家以3520万元的高价拍走曾流失在美国的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原作《花鸟四屏》;明清时期一代大师陈洪绶的力作《花鸟图册》被中凯企业集团出资2860万元拍回……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海外文物回国进行拍卖,反映出我国的文物政策由被动保守向着积极务实的方向转变,国力昌盛使文物大规模回流时代已经到来。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我国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学会估计,仅在此期间,就有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而我国总共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已是无从考证。 所幸的是,近年来“海外文物回流”开始成为国内拍卖业及其他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关注的焦点。在2004年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徐龙集团董事长徐其明斥资千万元拍回了一件450万港币的清雍正粉彩桃纹盏和一件400万港币的元代青花龙纹罐,加上此前伦敦和纽约拍卖会上的竞拍,徐其明去年一年的海外文物购买投入已经超过3000万元。 据了解,近10年来我国在海外征集文物一改过去价位偏低的状况,中档和高档次拍品的比例逐年上升,重要拍卖会上创造高价位的大多是回流文物。根据目前国内10余家著名文物拍卖企业的成交额统计资料表明:海外回流文物拍卖标的已经占到了全部拍品的一半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额也已超过了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踏上回国之路,全球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已经开始重新整合,中国文物价位正在迅速接近或达到国际市场水平。中国文物高价位的诞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藏家的关注,也促使流失的中国文物加快了向国内移动的速度。 一掷千金 民间力量正逐步崛起 抢救流失文物,资金是关键。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都是公益事业,西方许多国家大都对捐赠博物馆给予大幅度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以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在我国,目前有关企业兴办博物馆等公益事业的优惠措施却很少,公立博物馆的资金主要靠自上而下的调拨,实力非常有限,除了日常维护,很难再花大价钱购买流失文物。 浙江省博物馆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国有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很多是半送半买的,有时回流文物拍卖的价格会很高,博物馆没有太多的经费来参拍,除非是比较有意义的有地方特色的国宝级历史文物,他们才会申请资金进行收藏。 与此同时,一批“先富起来的人”正频繁地参与海外文物回流的拍卖。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民营企业家更是成为艺术品包括回流文物购买的主力。这些参拍的企业家大多四五十岁,有收藏的爱好和雄厚的实力。买家阶层的出现,以及收藏市场的日益成熟,增大了海外文物回流的可能。 据了解,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出手之快之大方,简直就是“抢宝”,常常是一些国有博物馆等到拍卖文物的资金审批下来,东西就已被民营企业家捷足先登了。这些买家一般都分布在浙江民营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大致可以分成几个板块:宁波板块主要是慈溪一带,台州板块主要是椒江、黄岩,还有温州板块、义乌板块、绍兴板块和杭州板块等。 一些民营企业家所具有的藏品已到了不可小觑的程度。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赵雁君用“惊吓”来形容自己参观去年年初浙江省民间收藏展时的感受——没有想到民间收藏的藏品这么多,质量这么高!据一些民间收藏者和博物馆专业人员估算,国内每年斥资上千万元购进文物的民间收藏者人数不少。慈溪金轮集团的文物收藏估价已达到50-60亿元,部分藏品质量堪称国内顶尖;绍兴一位民营企业家专收东汉会稽镜(一种青铜镜),目前数量超过400块,国内已经没有一家博物馆能望其项背。据业内人士观察,目前我国买家在海外文物拍卖市场上的购买总量逐年上升,所购物品也在逐步向高端转移。 散兵游勇 新一代藏家羽翼未丰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海外文物回流现象,与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低迷有关。“盛世兴收藏”,国内文物市场行情逐年看涨,许多关于中国文物的国际最高成交价格都在中国诞生。“水往低处流,货向高价走”,这是导致失散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纷纷回流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然而一个不容乐观的现状是: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国参加拍卖,看中的是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最终花落谁家还得比拼实力。也就是说,这些文物仍有再次“嫁”出国门的可能。根据业内人士的估计,精品数量仅占全部回流文物的5%至10%,好的东西根本没回来,一些精品仍被实力更强的外国人买走。即使在国内出现的回流精品,其中一些的最终去向仍是国外——它们在中国的市场上被外国人以高价收走。 这股“海外文物回流潮”中,至今到底已有多少文物流回国内?据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从国外回流的文物每年约有2万件左右,但估计仍有至少1000万件以上的文物没有回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文物中的孤品。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近十分之一的回流文物是他们“夺回”的。 民间资金充足的浙江商人是否能成为中国“新一代”收藏家的代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许勇翔认为“已在萌芽,但还没有成熟。”他指出,衡量一个收藏家群体,除了看藏品质量,还要衡量其稳定性。还有业内人士认为,收藏在国内还缺少一种鉴赏氛围,浙江的一些大藏家搞企业出身,文化底蕴不够,自身鉴赏能力有限,和历代的大藏家不能同日而语。 据了解,国际上著名藏家藏品的平均流通年限为15-20年。以香港秋季拍卖会上清乾隆胭脂红纹梅瓶为例,此次的成交价格高达3700万港币,而此前,该瓶由一台湾藏家收藏了15年,当时拍入的价格不到2004年拍出价的二十分之一。在国内,暂不论收藏者的买进卖出普遍存在,就是具有购买实力的民间收藏者浮出水面还仅是三五年间的事。 2001年开始涉足国际文物拍卖市场的徐其明,对此有切身感受。4年内参加了数10场中国文物的国际拍卖会,徐其明发现每次看到的中国人中总有很多新面孔,“这说明参与者的变动性很大,还形不成一个固定群体”。徐其明提醒说:“少听故事,少做发财梦;多研究,多爱文物。”(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